2021年,中国“30•60”承诺开启了极具挑战性的绿色转型之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需要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技术进步也将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转型既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众多投资机遇。
1月11日,在第15届亚洲金融论坛(下称“AFF”)期间,第一财经举办了主题为“碳中和大时代,绿色金融引领产业未来”的专题分论坛,聚集来自金融机构、智库、企业界的代表共同探讨碳中和大时代,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与各方应对。嘉宾包括: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洋,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广汽集团董事会秘书、广汽资本董事长眭立,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兼副总裁臧慧卿。
该分论坛由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主持。在开场致辞中,杨宇东表示,“碳中和大时代已然开启,企业主动求变,寻求绿色低碳发展,这同时引领着相关的投融资行为。绿色金融如何助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如何在放缓的经济增长中找到可持续投资机遇,实现经济复苏与繁荣的下一个周期,都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并持续推进的事情。”
双碳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碳中和是一场攻坚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俊杰表示,中国距离碳中和目标还很远。“在中国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前,中国的排放高于全世界90%的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到1万美元之间时,我们的排放高于50%的国家;目前,中国马上要进入12000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达到全世界平均排放水平,这不是特别乐观。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平衡,即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
他提及,碳中和的路径非常明确,“先尽力提升终端耗能行业的效率,减不了的碳排放可以通过电气化或再电气化,于是就把压力转移到了电力部门,最终电力部门实现清洁能源发电,就能使得整个经济系统进行低碳化。还有一部分是电气化解决不了的,就可以用碳捕集等除碳的方法。去年,国际能源署的评估显示,现在50%的碳中和技术还没有出现。除了技术,即使目前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解决了成本问题,还需要解决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
孙明春认为,当前需要先将整体的碳排放总量数据摸清,再根据各地区、行业的情况进行微观安排,或购买碳积分,而目前全国尚未有总量数据。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
面临重重挑战,我们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市场化的力量。张俊杰认为,碳中和任重道远。“如果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机替代蒸汽机的过程,从1869年电机出现,到1919年,电机才达到蒸汽机同样的市占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低碳化过程,仅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步,不能用短期的思维来解决长期的问题。”
企业积极寻求低碳转型
企业是社会最关键的主体,企业的转型意愿决定了中国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
广汽集团董事会秘书、广汽资本董事长眭立
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下,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双碳目标中占有很重的比例,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广汽提出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眭立介绍称,2021年8月,广汽集团对新能源汽车业务、资产进行重组,推进广汽埃安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计划将广汽埃安择机上市。除了内部改革,广汽资本作为产业资本,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和“新四化”进行投资布局。在新能源方面,投资电池技术、充电网络、车联网;在智能驾驶方面,布局包括自动驾驶算法公司、AI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网络信息安全等全产业链。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兼副总裁臧慧卿
处于可再生材料风口的凯赛生物则是低碳时代的受益者。臧慧卿表示,“石油开采后60%-70%都做了燃料,剩余的30%-40%则用于材料制造。若用材料的视角去理解减碳,一是减少使用,二是寻找替代材料。凯赛生物以可循环的农作物为原料,而不是以石油裂解的小分子来做原料,来生产生物材料,等同于利用自然界已经有的二氧化碳,来重新用于制作生产。”
“更完美的解决方案是可再生材料,不再依托不可再生的化石为碳源,而是以可再生的植物为碳源。植物基的可再生材料即便最终降解或者焚烧处理,也没有额外增加碳排放。”臧慧卿称,“以凯赛新材料(生物机尼龙56)来做服装,1吨产品可以减少3~4吨的碳排放。
金融助力低碳发展
2021年,随着““3060双碳”战略目标确定,顶层设计随之落地。监管层面,中国央行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发布两项绿色金融标准;将绿色融资、环境披露等纳入银行业绩考核;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等等。
除了政府、企业的努力,金融中介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都将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孙明春强调,“转型金融”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及大部分ESG投资者通常采取“用脚投票”的办法,也就是卖出高碳排放资产,远离此类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此类被投企业施加了压力,迫使它们尽早从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技术与商业模式,转型为更为低碳环保的技术模式。但风险在于,这些被投企业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本或足够低廉的资本来为自己的低碳转型进行融资与投资,其结果只会加剧这些企业的财务困境或加速它们的破产倒闭。果真如此,这些企业将被迫停产、停工、降薪、裁员等,带来大量失业和社会问题。
“转型金融”不只支持那些在转型中受益的主体,也为那些在转型中处于困境的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它们走出困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去年以来,在“绿色指挥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更快车道。7月,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启动初期,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当前仅纳入发电一个行业。张俊杰认为,未来需要将更多行业纳入其中,且自愿碳市场应作为碳履约市场的补充,它可以覆盖当前履约市场还未覆盖到的剩余80%的碳排放。
臧慧卿也表示,对于凯赛生物这类低碳企业,如果能够通过碳交易市场获益,将是对企业的一项激励。例如,特斯拉在2020年仅通过出售碳积分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结束。12月,日均成交量达94.7万吨,总成交量达2178万吨,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
但当前,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的碳价低迷、碳交易活跃度仍然不足。张俊杰称,目前碳配额的超发比较严重,从而导致碳价低迷、交易不活跃。加强碳排放管制,应该首先解决基准线设定太松的问题,让控排企业真正感受到碳排放监管的压力。其次,全国碳市场采用的是强度控制的方法,而在碳市场演化的过程中,需要过渡到以总量控制为目标的机制。最后,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需要加强。
资本逐鹿“长坡赛道”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主动求变,寻求绿色低碳发展,这也引领着相关的投融资行为。私营部门投资将是助力绿色企业发展、低碳技术取得突破的重要推手。汪洋认为,需要给资本一定的溢价,以引导投资资金进入。目前来看,产业需求与投资回报基本成正比。
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洋
此前,有被投企业承诺2028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汪洋认为,资本在整个产业链实现去碳、零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举例称,2021年10月,春华资本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绿色科技公司远景科技集团旗下两家企业,这是目前碳中和投资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投资,这笔长期战略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的全球化、科技研发,以及旗下风电、储能、电池等业务的发展。
汪洋称,“碳中和赛道”是一个“长坡赛道”,帮助被投企业快速发展又能实现可持续增长,资本在企业成长的各个环节将发挥不同的作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投资收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金融部门、资本合力推动,或将是有效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