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艺术创作、记录时代的工作中始终有一席之地。时值“3·8”妇女节,中国著名女摄影家、奥运史上首位女性摄影运营官赵迎新的新书《我是奥运摄影官》值得关注。
女性首担奥运摄影官重担
作为摄影记者,赵迎新曾用镜头报道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庆典、北京申奥成功、盐湖城冬奥会、雅典奥运会等重大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迎新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也是第一位担任奥运摄影运营官的中国人。
摄影运营官是奥运会特设的一个管理服务岗位。曾担任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营总监、新闻委员会主席的安东尼·埃德加说,奥运摄影运营官的职责是“管理全球各地前来报道奥运会的摄影记者,挑选所有场馆的摄影位置,负责奥运会的媒体摄影工作。”担负这项重任的人,需要具有丰富的摄影经验,并对奥运会有充分的理解,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赵迎新在书中写到了自己担任奥运摄影官的机缘。2000年,她在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工作,专职跟随拍摄北京申奥活动,现场报道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华考察、北京申奥成功和北京奥组委成立等重大事件。2005年4月,北京奥组委决定聘请一位有丰富体育摄影经验、英文好、沟通能力强、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摄影运营官。经推荐,赵迎新获聘该职。
有趣的是,作为一位资深的体育摄影师,她原本十分期待亲自拍摄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面,但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徐锡安告诉她,摄影记者参与奥组委工作也很重要,有利于更加了解国际赛事的规则。作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赵迎新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一些女性视角的经验体会,还在书中记录下了丰富的感受。
难忘的北京奥运工作经历
著名篮球解说员、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徐济成曾与赵迎新在2008年北京奥组委共事。他说,“当人们看到奥运会的照片时,总觉得震撼人心、细致入微,但是拍照片可没这么容易。这项工作由女性来做,有独特的细腻之处。通过赵迎新的工作,大家可以了解到奥运精神是怎么通过场馆摄影位置安排和摄影记者的拍摄来定格,并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对外形象展示的史诗性窗口,为全球近25000家媒体提供图片的1500名摄影记者,在超过35座场馆中拍下了照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火炬手“体操王子”李宁上演的“夸父逐日”令人难忘。为了把开幕式的精彩场面传递给全世界,赵迎新的团队在“鸟巢”的看台区设置了13处摄影位置,在观众席安排了300个摄影席位。
开幕式的场外场景也十分有拍摄价值,尤其是观众至今难忘的“大脚印”烟花。赵迎新在书中写到,开幕式烟花设计者、艺术家蔡国强把烟花呈现计划详细地讲给摄影运营团队,希望他们找到比较高的角度来拍摄“大脚印”沿着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进“鸟巢”的路线。
赵迎新回忆当时的工作经历时说,“如此多的海外报刊头版照片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辉煌壮观的盛况,这是之前奥运会所未有过的现象。这才是我们提供摄影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以照片传扬体育精神
在《我是奥运摄影官》的新书分享会上,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记者》杂志前总编辑陆小华提到,一张好照片的产生,除了技术层面的要求,更多展示的是创作者在思想层面的追求。
赵迎新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摄影工作中,多次出差国外,在赛事现场、体育活动现场拍照,与男性摄影师扛着一样的设备,拍出同样精彩的照片,展示了摄影领域的女性风采。她并未感觉到自己与男同行有多大的差别,“男摄影师能做到的,我都应该能做到,或者做得更好,这样才可能有独特的创作。”她认为,女性摄影师更加细腻,对情感的体察更敏锐。
赵迎新始终希望在拍摄比赛时抓住运动员的眼神,那是最能展示情感、最打动观众的元素,“在高压下,在激烈运动中,体现出运动员对荣誉的渴望,是精神在一瞬间的爆发”。她认为,女摄影师可能更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细节,被场面所打动,再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
陈露是中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她在1995年英国伯明翰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折桂。赵迎新是当时唯一在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她拍下了陈露夺冠后激动的眼神,记录下了冰上的传奇时刻。二十多年来,陈露一直在寻找照片的拍摄者,直到《我是奥运摄影官》出版,她才与赵迎新结识。
赵迎新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拍摄了杨扬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夺冠场面。当时,杨扬在强项1500短道速滑中失利后,在500米决赛中甩掉包袱全力冲金,赵迎新也用刚升级了的新相机捕捉到了飞驰在赛道上的杨扬“执着、自信、坚定的眼神”,当时的场景令她难忘,“观众的呐喊声仿佛突然听不到了,我的耳边只有咔咔的快门声。”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赵迎新回归本行,带着相机回到了赛场边。“面对奥运,作为一名摄影师,有时你会觉得那么无力,在上千张照片中,找不到心中的梦想光芒;但作为摄影师,又是那么幸运,在少数人群中,你离梦想的光芒最近。”这种对完美画面的追寻,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我是奥运摄影官》
赵迎新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