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能够在2030年左右达峰,在电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如到2030年降低2%左右的电力需求,达峰时间将提前4年左右。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相关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认为,在不考虑热电联产供热碳排放时,我国电力行业将于2028-2031年达峰;考虑热电联产供热碳排放,则达峰时间为2031-2033年。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同时,电力将是未来10年能源增长的主体,而这些新增用电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属于刚性需求,是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电力行业未来新增需求压力巨大,其碳排放峰值及达峰速度将直接决定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目标能否实现,而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是实现电力行业碳达峰的重要途径。
工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用电部门,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左右,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为代表的高耗能制造业用电占工业用电的42%左右。
居民生活是除工业行业外的第二大用电领域,目前,居民生活用电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4%左右。全国居民生活用电量最高的省市分别为福建省、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服务业(第三产业不含交通运输业)是继工业部门、居民生活后的第三大用电领域,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左右。交通运输领域用电主要包括电气化铁路、电动汽车、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等。未来,新能源汽车、纯电动乘用车、铁路电气化等对于电力需求量大。
我国用电发展趋势及用电结构。资料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不同措施对我国电力行业碳减排影响分析。资料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今年全国两会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和降低能耗也是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介绍,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了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安排2000亿元专门对煤炭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为落实好这项政策,今年初,我带队到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进行调研,,这家厂技术非常先进,每克每度电只耗煤276克,技术全球领先。而且,用他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对煤电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后,每度电能够降低煤耗36克。”金鹏辉算了一笔账,有了人民银行这项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就能够通过获得低成本资金进行专项技术升级改造,在全国推开后,每年将为国家节省煤炭40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
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表示,我国风电装机在全球连续10年排名第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过去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增长4倍,其中海上风电增长超过了百倍,风力发电现在已经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风力发电每发1度电所消耗的碳,只相当于火电的1%。现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每年向中东部地区输送超过1400亿千瓦时的绿色清洁电力。”武钢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黄震建议,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燃料、碳捕集与利用和储能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
上述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提速风光新能源发展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必然选择,到2030年,提高风光发电、核电、水电、生物质、气电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节能降耗措施等各项措施的减排贡献率分别为55.3%、10.6%、9.2%、7.6%、5.7%、11.5%。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摄影/章轲
课题组表示,当前我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发展潜力有限,水电技术成熟、运行灵活,但资源大都已开发;核电发展规模受核电设备生产、项目建设能力和站址资源等限制;生物质发展潜力则受限于燃料供应量及价格影响。
相较而言,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为实现碳达峰,风电、太阳能发电须成为承担满足新增电力需求的主体。
课题组表示,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碳减排应重点聚焦优化电源结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用电效率、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水平等方面。
课题组建议在风光等新能源开发建设、新能源消纳、电力系统智能化升级、电力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统筹推进。研究制定风电太阳能发电提速发展行动方案,以2030年前碳达峰为目标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风电、太阳能发电2021-2030年十年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
同时,按照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确定各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目标。指导各地大力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电调峰潜力。因地制宜发展调峰气电项目,鼓励分布式智慧综合能源燃气发电建设。落实风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配套保障政策,做好新能源发展与国土资源、林业草原、海洋海事、生态环境等衔接,统筹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完善新能源开发土地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