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保障居民配药最后一公里:志愿者是主力,快递力量待释放

时间:2022-04-12 16:44:31 | 来源:第一财经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全市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

那么,居民药品配送将如何得到切切实实保障?为此,一批医护、居民志愿者和社会力量正在行动。

医护、志愿者化身“配药员”

“我们社区的配药小组,每日上午统计需求,中午12点半出发,直到晚上8点半才回到小区。130多个病历本,挂号、开药、交费、拿药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位于浦西虹口区的梦湖苑社区内,配药小组负责人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该负责人表示,两大箱子药,塞买了一部SUV,要不是有社区居民(该居民本身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进行配合,很难完成任务。“第二天,我们还要认真核对一下药物和发票单,这又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在浦东周浦医院便民门诊部,记者则了解到,连日来有多位志愿者持居民医保卡代为配药,门诊部原先只有眼科、皮肤科,为应对居民配药需求,最近又增设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比如,抗过敏药、哮喘药,我们也会根据病人需求不断调整补充用药品种。”周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马晓昀表示。

目前来看,由各社区自发组成“配药小组”,小组成员统一拿着居民的病历本去就近的医疗机构配药,再将药品发放给居民,是封控期间保障居民药品供给的普遍模式。

除此之外,药店、医疗机构、医疗企业等也在持续发挥作用。

记者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了解到,为了解决辖区内慢病居民的配药问题,附近一家上海蓝生万众医院在接到居民紧急需求后,由医院立刻协调医务人员与后勤人员,建立“代开药应急小组”。据悉,该院自3月中旬以来为周边居民代配药、送药超1000人次。

在静安区西区的一家雷允上药房,毕业于医药学校的周烨昊24小时值守。在收到社区购买需求、微信购药清单后,周烨昊尽最大努力配齐药物。

更多快递力量待释放

尽管如此,仍有居民正在焦急等待药物配送。

“我父亲、母亲自3月31日以来在就诊的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互联网平台下单了肿瘤等用药,但至今仍然未能收到。”家住上海浦西的“80后”陈先生告诉记者,幸好家里在封控前已经备好了2周的量。

“家里老人没有通过居委会渠道配送,主要是担心配不齐或者配错。”陈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建议配药小组可统一整理配药模版,设定好药物通用名、商品名和品规,避免出错也更高效。

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仅能接受“首诊咨询”,一些诸如胰岛素、精神类药物等无法在互联网平台购买,部分降糖、降压等慢病药物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但患者只能自费。

一位对接上海公立医院的药品物流商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绝大部分的药物配送力量都聚焦在方舱医院上,这些医院原本也是药品物流商的主要客户。“尽管此前我们也尝试过接收街道统计上来的居民用药诉求、再进行专人配送,但有时仍会遇到街道封闭无人接收等情况,比较耗时。”

此外,一些居民对记者表示,他们在过往就诊的三甲医院互联网平台上下单的药品,2~3周过去了至今还没收到,也有居民在3月末时已收到需要前去自取药品的消息。

记者还了解到,快递企业中大部分人力仍然没有释放,少部分快递人力也仅仅供各区镇调用,以解决特殊人群的物资等需求。

社会力量也在发挥更大价值。比如,1药网也正以“社区团购”形式铺设站点就近解决居民用药需求。

“我们的自营大仓库在昆山,由于无法将药品运送至上海,所以仓库几乎在封闭中;另外,我们企业人员达不到出门配送的要求。”也有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这样告诉记者。

就近期有患者反映精神类药品比较难配的问题,在12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作出回应。

上海精神障碍患者用药,分为在册和非在册,在册的,通过既有精神障碍患者服药和送药机制解决;非在册的,通过各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衔接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由区精神卫生中心将封控区域居民所需精神卫生药品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专科医生下沉或远程指导等方式,按照患者既往就诊情况和服务需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抄方配药。

同时各区的精神卫生中心明确了专人和联系电话。封控区、管控区所属街道、居村委要及时收集封控区域内居民有关精神卫生用药需求,统筹安排志愿者等至区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代配药服务。

防范区内人员落实一周2次抗原检测,提倡居民朋友核酸检测愿检尽检。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倡导线上就诊、线下配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