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起,上海开始分类分批推动部分领域,尤其是具备封闭生产条件和疫情防控条件的重点企业复工复产,但企业大规模的复工复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在4月19日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不同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复工复产工作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
张宏韬指出,复工复产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人员返岗、产业链配套等方面。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复工复产人员返岗。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可能处于封控区,楼里有阳性病例,目前还不具备返岗条件,企业要补充配置其他人员解决。
第一财经记者从西门子医疗方面获悉,公司将在政策指导下推动复工复产,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位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物流和生产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和很多企业一样,都在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但在实际工作推动中,我们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返岗人员需要持48小时核酸上岗。”
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些仍在封控中的员工并不是每天都做核酸检测,而且现在除了社区以外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提供核酸检测的场所。“没有报告,就不能复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样的复工复产无法形成规模。”
对于相关的员工返岗困难的问题,张宏韬在4月1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各方要共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无论是政府、行业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园区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支持企业渡难关、保发展。”
张宏韬还强调要强化复工复产的防疫措施,企业要制定“一企一方案”,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也要创造条件,既要支持一家一户企业个体,也要关注企业群体,解决共性问题。
“比如要实行厂区的分级分区分类管理,把中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分开,同一等级区域要划小管理单元,减少不同区域人员的流动接触;要提高人员筛查频次,及早发现、及早处置;企业人员解封返岗进厂前,要设置一定的静默期再进入生产状态,避免与现有生产人员交叉接触;要高度重视企业内外结合部的管理。”张宏韬表示。
企业复工复产的另一个共同难题是物流运输和产业链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如果不复工,也会增加我们复工的难度。”一位跨国医疗设备厂商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对于物流和供应链的相关配套问题,张宏韬也做出回应。他表示:“有些主机企业可以复工,但零部件配套企业还不具备条件,物流仓储这些条件也需要逐步配套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有的要寻找可替换的方案。”
张宏韬表示,上海是重要的产业基地,对保障全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有较大影响,如汽车产业链,很多地区都希望上海相关供应链配套企业供应产品。“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市区各级部门会根据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发现的问题,做出一些制度性安排。”他说道。
张宏韬援引数据称,3月中下旬以来,上海约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保持封闭生产状态,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力、芯片、医药和必要防疫物资生产等领域,数万名企业员工在厂区坚持封闭生产。
一家位于上海嘉定安亭的跨国汽车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自4月1日以来就一直在进行闭环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几乎用尽了疫情前准备的所有来料和包材。“我们现在正在集中精力搞原材料。”这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关键是现在上海周边,比如昆山、太仓这些地方也在加强封控管理,好多供应商也停产了。”
针对上述问题,在4月19日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近一段时间来苏浙皖三省和各重点城市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上海重点企业提出的配套供应诉求,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跨省市运输,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
吴清举例称,江苏省泰州市支持帮助上汽集团、特斯拉公司在当地的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并办理运输通行证;苏州、泰州等地为上海华虹、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车辆进出当地提取原料给予重要的通行便利。同时,上海也加强协调服务,支持苏浙皖三省重点企业供应链在沪配套企业抓紧复工复产。
他还表示,“三省一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抓紧在长三角地区试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