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把药运到患者手中”,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时间:2022-05-10 16:44:11 | 来源:第一财经

“复工复产的方案已经上报了,最近在等审批。”多家企业负责人都在紧锣密鼓地为生产做各项准备,他们所在的公司都列入了上海复工复产白名单。

在4月中下旬,上海公布了第一批666家“白名单”企业,日前又推出了第二批1188家“白名单”企业。从进入名单到落实生产,这些事儿都需要前期精心安排:方案需要审批;复工复产码要申请;为了点对点保证工人顺利返厂要准备车辆、路线规划、通行证,还有进厂员工的食宿安排、静置区域的安排、每日的核酸安排……每一样都需要企业在生产盈利和运营成本之间重新考量,也需要在保障顺利复工复产和安全防疫之间实现平衡。

“钱不是问题,重点是问题得到解决。”由于各个企业的规模、资金情况、订单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共性都是对人员、物流打通的迫切渴望。

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达1712亿元。复工复产不仅仅是为了企业活下去,为了给员工发工资,为了给上海的GDP做贡献,还意味着社会责任:让患者拿到救命药以及保证药品研发的进程不中断。

产能提升可期

在生物医药行业里,各家企业在保运转的项目有几种,比如与新冠疫苗的早期研发、生产有关或是临床病人的急用药,比如CAR-T。在封闭之前,各家都留有部分驻厂员工,但是产能只能在低位运转。

5月3日晚,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二版)》,与第一版指引相比,这一版增加了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服务这个全新版块,让企业看到了生机。

“目前,公司复工复产方案已获有关部门批准,我们正在尽全力安排员工进厂。”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博士告诉第一财经,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在疫情期间一直坚持生产,陆续有100多名员工驻厂,原液生产产能保持在70%左右。

原液生产是生物制药流程中的重要步骤,消费者拿到药品之前还需要经过制剂、灌装分装、物流等一系列流程。“为了尽快恢复全链条生产及产品供应能力,复工白名单出来以后,我们就在积极地向政府申请复工。”他说。

同样递交了复工复产方案的还有和元生物。“如果能做到两点一线通勤上班,我们希望现场复工人员达到200~250人,这样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就能做到80%以上了。”和元生物总经理贾国栋说。

“上海大多数中型企业的生产是流水线,或者说是高度复杂的生产模式。”他对工厂的复工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公司基因治疗药物生产是连续的,工厂锅炉、空调等公用设施运转必须要有人24小时值守,基础维护需要约20个人,且每条生产线也需要10-20人不等,因此满足工厂的基本运转,基础岗位的人员回到工厂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遇到一些细节“好像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时,公司决定及时调整方案,计划申请约150人驻场,加班加点,这样就可以保持50%以上产能的运行。

企业的员工召回方案也要根据每个区的管理进行调整。封控区、管控区还有防范区,人员接受核酸检测的频率并不同步,导致在落实人员复工复产时会遇到更为复杂的具体情况。同时,全市范围内可以特许通勤的车辆也相对有限,到各个小区按照地址进行闭环接送运到厂区还需要制定更为细致的方案。

“疫情期间,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企业管理成本确实是大幅度上升的”王彬告诉记者,其中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药企“多了一层社会义务,因为我们生产的产品是比较特殊的,是治病救人的药品”。

产业恢复进行时

“我的在手储备订单非常充足,难点不在订单,难点在于交付,这也是为啥对复产这么着急,如果能复产,现在的影响后面还是能够补回的。”有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第一财经。

对生物医药公司来说,复工复产不仅仅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更是罹患肿瘤的病患们生存的希望。截至2021年底,上海共有6066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14.51%,记者了解到,生物医药行业是本次上海复工复产企业中数量排名前三的行业。

准备复工复产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普遍希望在物流上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有企业告诉记者如果复工复产不能落地,按照现在的情况最多维持厂子运转2~3个月。

“之前很困难,过去封闭的一个半月,我们运输过少量产品批次。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能够获得相应的车辆运输证明,这也是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的结果。”王彬告诉第一财经,在封闭之前已经生产好的在库产品已经运输出去。

在封闭的这段时间里,得益于前期工作的合理安排,勃林格殷格翰对外部物料进场的需求并不特别高。但随着封闭管理的时间不断延长,企业生产运营所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这包括后续生产原料是否能按时进厂接收检验并投放产线,产品中间体以及成品对仓储能力的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等等。

“希望相关部门能否继续向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物流,复工等等方面的强力支持,确保患者所急需的药物不会面临断供的风险。”王彬说。这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共同心声。

贾国栋认为,物流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在原材料输入端,从我们生产部门提出采购需求,到供应商发货,有时还要考虑供应商的供应链问题,想要把这些链条(上的问题)全部解决,这个事儿做审批很难,好在我们公司一般在年初就把关键物料做半年的储备,目前还可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从成品输出端,我们生产的产品比较特殊,有一些是活的细胞产品,也有一些本身就是病毒产品,用于基因和细胞治疗的临床病人,这个运输是有时效性的。企业成本可能会有一些增加,但现在都不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能够有人能回来生产,能够把东西运出去,运到患者的手中,这是我们需要首要考虑的。在疫情期间,我们还完成了三例晚期患者的临床用细胞治疗药物的生产和运输,回输到临床病人。”

除了患者,贾国栋担心的还有实验室研究,因为实验室的工作更为复杂,比如一些剧毒的易燃易爆化学品有存储量的要求,不可能存储超过限额,这就对物流的依赖程度加大。“如果供货慢了,自然影响我们临床研究的进步,也就影响了某些特定药品的整个研发速度。”贾国栋提到实验室同样分为多个工段的复工复产,“这不像大学里面全程自己一个人负责,现代化的研发、生产中,分工都是很细的。”

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有18家和17家落户上海,要么设立中国区总部,要么布局了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如何在疫情之下将上海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高地、高端制造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政策配套高地落到实处,成为了一道重要考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