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问题近日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有地方也专门出台了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有奖举报实施方案。
正处于“重要发展培育期”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如何才能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质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5月11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全国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支撑了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和重点排放单位完成配额清缴履约。主管部门将通过不断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建立数据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压实各级监管责任。
建立完善碳排放数据监管制度
第一财经: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张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质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技术服务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不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监测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和采制煤样、不按照频次要求开展化验分析、用经验值补齐缺失煤质数据、参数选用和数据统计错误,以及原始数据记录混乱等,还有不按技术规范要求开展数据核算、检测、核查。
一些技术服务机构、重点排放单位数据弄虚作假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守法意识,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加之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层级低,对违法违规处罚力度低,法律震慑力弱。
虽然数据弄虚作假不具有普遍性,但会影响全国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危害不容低估。因此,为确保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亟待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法律法规层级,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堵住制度漏洞。亟待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
第一财经: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张昕:针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暴露出的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部明确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严管严查,对数据弄虚作假查处保持高压态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修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司法解释和案件审理指导意见,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基础,加大数据管理违法违规处罚力度,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长效联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管。由相关部委建立技术服务机构和数据质量联合监管机制,细化数据质量监管要求,改进监管方式,将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检查,严格规定技术服务机构的经营范围,坚决杜绝重点排放单位利益相关机构从事核查、检测等技术服务。
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数据监测计量、核算、报告、核查等技术规范体系,实现碳排放及相关数据信息化存证溯源、不可篡改和加密,实现数据在线交叉验证,强化数据在线核查、异常数据精准识别和预警等。
图为某电厂。摄影/章轲
建立完善联合惩戒和信息披露制度。设立技术服务机构“清出”机制、黑名单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披露碳排放数据管理政策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管理相关信息。
建立完善长效能力建设机制,建立技术服务机构、重点排放单位和从业技术人员碳排放管理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员等碳排放管理职业资格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构内部能力建设机制和质量审核机制。
发电行业试点连续在线监测
第一财经:对于全国碳市场选择什么样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目前各方看法不一。
张昕:是的。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有两种成熟的统计方法,即核算法和连续在线监测法。部分专家认为,连续在线监测法可及时、直接获得碳排放量,并且比核算法获得的数据精度高,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推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法。
核算法是国外主要碳市场和国内试点碳市场碳排放主流统计方法。目前,我国七省市试点碳市场均要求管控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仅极少数管控的发电企业开展了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
无论是欧盟碳市场,还是美国加州、RGGI碳市场,与核算获得的碳排放数据一样,均要求对连续在线监测获得的碳排放数据进行严格的第三方核查,包括采用核算法进行校验,以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
连续在线监测法适于计量有组织排放源的碳排放,如发电机组碳排放监测统计。受设备成本和技术管理条件限制,连续在线监测法目前不适于计量无组织排放源、工业过程排放或者排放源多而分散的企业的碳排放监测统计。
如果在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碳排放,还必须在技术上处理好不同行业碳排放数据的可比性问题。相比之下,核算法既可用于计量有组织排放源碳排放,也适于计量无组织、工业过程、分散排放源的碳排放。
第一财经:从成本上看呢?
张昕:通常,连续在线监测碳排放精度要求越高,设备和维护成本越高,技术管理要求越高。例如,随着碳排放连续监测精度和功能要求增加,一台国产连续在线监测设备成本从10余万元可能增加到30余万元左右。
如果在发电机组现有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设备上增加一个碳排放连续监测模块,将会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借助这一设备升级改造可以实现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
图为环保监测人员在收集数据。摄影/章轲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技术规范体系和监管制度,但尚未建立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和监管制度。
因此,根据核算法与连续在线监测法技术特点和适用领域,以及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核算管理和技术规范基础,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统计应是核算法为主,连续在线监测法为辅助,并在发电行业积极试点连续在线监测碳排放,通过两种方法相互校验提升数据质量。
为及时快捷地分析研判碳排放情况,生态环境部正按照“面向管理、辅助核算,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业务、兼顾科研,统筹融合、协同联动”的原则,在发电行业开展碳排放监测试点,评估连续在线监测支撑核验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项试点还将扩大到更多的企业,探索通过核算法和连续在线监测法相互核验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
推动重点排放单位提升数据质量
第一财经:如何建立完善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体系?
张昕: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已研究制定了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民航等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根据重点排放单位核查和报送排放数据中出现的问题与配额分配需求,修订完善了碳排放核算技术与报送指南,规范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的监测和关键参数实测。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进一步规范了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技术及管理要求,还将进一步组织制定、修订有关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相关技术规范,强化碳排放数据全链条管理。
第一财经:如何提升企业合规参与全国碳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张昕: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有的企业没有及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未按照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不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活跃,也导致部分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清缴履约成本升高;有的企业还对全国碳市场的认识有偏颇,将碳市场作为“投机获利”的工具;更有甚者在利益驱使下,与个别技术服务机构一起弄虚作假、篡改数据。
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定位是碳减排政策工具,碳减排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全国碳市场也为企业成本效益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企业应主动作为,建立碳排放数据内部管理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推动全国碳市场充分发挥优化配置碳排放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企业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