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新冠“间歇性排毒”的专家观点引起了业内外较大关注,有关专家在谈到为何需要反复从社会面筛查新冠感染者时提到“间歇性排毒”的概念:“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续地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是间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采样的那个时点,刚好不排毒。”
针对这一说法,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病毒专家,他们都认为,新冠病毒的复制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学规律,所谓的“间歇性排毒”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属于急性感染病毒,不存在‘间歇性排毒’。”一位权威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病毒的感染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存在‘时有时无’的状态。”
专家表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后期阶段,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因病毒清除不干净,出现排毒的波动反复,也会有一些极少数的所谓“复阳”情况,但这时病毒大多情况下基本不具有传染性。
按照相关专家谈到的反复社会面筛查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能够尽早把感染者筛查出来,但是所有病毒在复制阶段都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不能用没有科学依据的“间歇性排毒”来作为支撑高频次筛查的理由。
“感染病毒后,病毒载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至高峰后再逐渐回落,感染者的个体差异性可能导致感染的时间长度略有不同,但所有人都会遵循一个‘波形’的模式。”一位巴斯德研究所病毒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也告诉记者,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不存在病毒排毒的间歇性,除了极少数免疫缺陷的、正在化疗的人,才有这种可能。另外,像肠道病毒会影响肠道免疫水平低下的人,出现排毒的波动;还有一些病毒如果入侵人体的神经系统,那么也有可能出现“间歇性排毒”。
“比如埃博拉病毒,它可以入侵神经系统,由于人体只有神经系统是不具有免疫清除能力的,因此当病毒感染神经系统后,他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排出体外,但这种情况也非常少见。”一位研究埃博拉病毒的科研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专家还表示,即便是一些慢性病毒的感染,例如乙肝或者艾滋病毒,一旦感染后,会持续带毒,不会出现间歇性排毒的现象,除非是通过药物控制,抑制了病毒的复制。“还比如当慢性乙肝患者服用药物之后,病毒在体内会维持极低水平的复制,通过常规的方法检测不出来,也属于这种情况。”一位腺病毒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也有病毒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还有一个病毒家族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疱疹病毒,当体内潜伏的疱疹病毒被再激活时,可以释放病毒。“疱疹病毒遵循‘潜伏-激活-潜伏-再激活’的周期。”上海市新发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青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但专家表示,严格意义上,这种排毒模式也不能称为“间歇性排毒”。“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可以导致潜伏体内的病毒再激活的现象。”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颜学兵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大部分急性的自限性病毒来说,本身感染时间不长,不存在所谓的‘间歇性排毒’。”
上述所有专家都认为,核酸检测确实有时存在“漏检”的情况,但对于大部分急性感染的病毒,如果出现了假阴性或者假阳性,主要与采样不规范或者试剂盒的准确性关系更大,应该从采样和试剂质量方面去找原因,不存在感染者所谓的“间歇性排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