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亚布力直击|企业家拒绝“躺平”,资本依然“兴奋”

时间:2022-06-13 10:44:23 | 来源:第一财经

2022年行将过半,在全力“稳经济”背景下,上半年企业家讨论最多的关键词当中,不仅有“滞胀”、“复苏”等宏观关注,也不乏“创新”、“投资”等微观谋划。这些也成为202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22届年会集中讨论的主题。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参会的学者、投资机构、企业家对当前的宏观环境有基本共识,即滞胀风险较高、稳增长是当务之急,但对于当前应该采取的重点政策则有不同建议;同时,对于当前“危中有机”也有共识,各企业家、投资机构都在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奋进”。

“重视产业政策对稳增长的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复苏”、“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让躺平的站起来,让站着的跑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倒下就是没本事”……从会议讨论话题来看,企业家拒绝“躺平”,资本依然“兴奋”。

不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真正让企业家重拾信心,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不“躺平”,保持兴奋

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即“稳增长33条”)发布之后,各界纷纷“动起来”。其中动向最受关注的群体是企业家及投资机构。

企业家是生产组织者,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投资机构是资本的配置者,也是创新的支持者。

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让不少企业家和投资人停下来思考,但思考之后还是重新谋划,布局下一步发展。

德龙集团董事长、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的冷静思考。他所属的钢铁行业,存量明显有巨大整合空间,但他冷静之后判断,当前并非最佳出手整合的时机,需要等待下一个周期。另外,海外发展虽然也遭遇了一定挫折,但下一步仍会坚守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作为实业企业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干活有瘾”。

丁立国对多元发展、快速发展的反思,也引发了博将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罗阗的共鸣。“有一些创业者告诉我,这次疫情带来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可以冷静思考,原来的战略和方向是不是正确。”他表示,原来互联网To C(消费者端)最重要就是“攻城拔寨”,但是现在需要的是厚积薄发。

就他自己而言,也是拒绝“躺平”的代表。“我们现在都是出差高手,各地的政策都很清楚,我们会做攻略。”他说,自己的行程码从来不是单一的,总是有很多地方。

当得知亚布力论坛如期举行之后,他也赶紧做了攻略——“我要到现场”。在他看来,这正是资本依然兴奋的体现。

“企业家就要动起来,不能灰心丧气。”大成基金董事长吴庆斌说。

面对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复产还要努力赚钱的艰难考验,吴庆斌也“纠结”过,向不少朋友打电话问计。最后得到的一句“边际条件确定,寻求最优解”的建议让他颇受启发。

他说,当前的边际条件就是处在新冠疫情,经济还要发展,那企业家就是要动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那就是条汉子,倒下了,那就是你没本事”。

对于市场后进者而言,对“危中有机”的感受则更加明显。

AP资产成立时间不长,主投港股和美股的中后期标的。作为股权投资的后进玩家,创始合伙人朱超对此感受颇深。

“2018年我们参加IPO,那时候抢手的单子,挤都挤不进去,求爷爷告奶奶,拐着弯,创始人的小学同学、创始人发小老婆的闺蜜都要去找。后来发现,市场不好的时候,给新进场玩家一些机会,大家相对公平。”朱超说,投资的港股IPO标的中,有近一半都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进去的。

亚布力论坛永久会址。(来源:论坛官网)

优化宏观环境,激励“做蛋糕”

经济周期起起伏伏,企业家精神从不灭失。但除了市场主体自身的不畏挫折、自立自强之外,宏观环境的改善、政策措施的优化也必不可缺。

全球滞胀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较高滞胀风险。在部分谨慎观察者看来,当前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滞胀,而是如何走出滞胀的问题了。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当前经济面临增长低迷、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救经济、控通胀。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要提高对产业政策影响的认识。他表示,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除财政、货币政策外,近几年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多,比如供给侧改革等效果非常显著。他建议,要将产业政策放在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同的位置去考量。

走出滞胀、走向复苏,短期与中长期需要不同举措。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短期,必须以尽量务实的精神,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的33项政策组合,权衡好抗疫与复工复产、稳经济大盘的关系,根据疫情演化趋势,优化抗疫举措,对走极端抗疫方式及时纠偏。

中长期,则要靠创新。贾康分析称,参考美国走出滞胀的经验来看,上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特别注重发挥企业作用的举措,但更根本的是,硅谷引领了创新的潮流,创新形成新的动能,支撑着经济走出滞胀。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看来,危机会给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带来变化,当前政府已经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需要研究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其与市场同向而行。

以刺激汽车消费为例,一方面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上马汽车项目非常积极,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刺激汽车销售又缺乏积极性。为何?厉克奥博表示,汽车销售购置税不归地方,但城市病、环保等问题却是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另一边,汽车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源,以沈阳为例,宝马贡献了近一半的税收。

“所以,想要拉动消费,就要把政府的激励考虑进来。”他建议,比如改革税收征收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动力去改进路网等,推动汽车消费。

从企业家信心角度,也对环境优化抱有期待。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经济发展有起伏是很正常的,每个理性参与者对此都有认识,但现在的问题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信心处于低谷,特别是企业家信心。

“躺平的,想躺平的,有被迫躺平的,有间接躺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分析。”毛振华表示,要提升企业家信心,让“躺平”的企业家站起来,让准备“躺平”的不要“躺平”。

政府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政府也是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在毛振华看来,目前地方对推动经济发展重视还不够,在让企业家“放心”方面还不够,放松管制也不够,“放的时候力度很小,抓、查、打的时候力度很大”。

对此他提出四条建议:一是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和政策导向。他表示,对企业家来说,是希望得到尊严的,希望被看作是努力的劳动者、责任更大的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

二是保障安全。他表示,对于一个人才而言,在到大企业打工与创业之间选择,理性选择肯定是首选“安全”。

三是也要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如果不能做大做强,企业就会丧失发展目标。”毛振华认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很多应用型科技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完成。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发展一批大型的科技企业,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采取措施,改善人才流动取向。“如果985工科大学的博士,争相去当网格员,那人才流动的方向肯定是出了问题。”毛振华认为,要采取足够的措施,让一部分人才能够焕发创新精神,愿意在财经领域拼搏,投身一线去“做蛋糕”,而不是只想加入到“分蛋糕”的行列。

释放资本活力,支撑科技创新

当经济学家在探讨如何走出滞胀、走向复苏的时候,目光最终投向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资本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支持。

吴庆斌认为,创新对走出滞胀非常关键。从供给侧来看,创新带动技术发展,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从需求侧,可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核心也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才能解决滞胀的周期性问题。

不过他也担忧疫情对创新造成很大打击,毕竟“创新是很多人坐在一起想出来的”。他表示,创新需要自由的环境,而资本需要清晰的规则。需要将最真实的信息给到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来进行评估、判断。

“没有一流的资本市场,就没有一流的经济。”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许立庆认为,当前要注意避免将资本污名化。

在他看来,我国在很多领域都面临创新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挑战。需要引导资本聚焦前期研发,而不是集中到后面的应用期。创新分层,资本也要分层,二者更好地进行匹配。

罗阗则提出,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支持什么样的企业?”他认为,不应追逐短期资本效应,不要无序,不要始终想在某个利益点上去占取,而应将价值放在最前面。

在他看来,对于有利于国家更强大、科技更强盛的领域,就是价值所在,资本应给予更多热情。

“资本与创新从某些角度讲是有矛盾的。资本逐利,投入时间不会太长,但创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时间。”不过,罗阗认为,用长期的资金效率去支持更长期、更深厚的创新,创新与资本的关系才能扎实。

他以投资的某科创板企业为例,由于该公司在所属领域是国内第一,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一,股价虽然起伏比较大,但科技生命力比较强。这对LP而言,不仅每年分红十几个点,股价也还在涨,所以LP观点也会发生变化。

他希望在价值投资的理念之下,可以投出A股市场一些标杆性的企业。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一二级市场变化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特别是以中后期标的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机构,则更为敏感。

“去年很多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一二级脱钩,甚至一二级倒挂,一级市场估值到二级市场完全不受认可,甚至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后的上市价格,是董事长心目中的最低价格,却是上市之后的最高价格。”朱超表示,对投资人来说,必须习得对这种变化的应对,将一二级市场打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