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团结汇聚了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各领域高水平专家,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不断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闪淳昌的采访,听他讲述应急科普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问:作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您认为在应急管理体制中,应急科普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闪淳昌:应急管理工作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二十八字方针当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都和科普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应急科普工作在整个应急管理工作中,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支撑性作用。
问:如何看待应急科普在整个科普工作中的地位?
闪淳昌:应急科普是整个科学普及工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一般科普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应急科普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普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关键是要通过科普宣传教育,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这样才能够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素质,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问: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应急科普发挥了哪些作用?
闪淳昌:我们通常把应急管理工作的应对过程分成4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实际上这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应急科普工作应当贯穿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我们会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科普宣传,让大家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培训一些自救互救能力,参加一些应急演练等。
在监测与预警阶段,主要是提高公众的预警响应能力,及时逃灾避灾。以地震速报预警机制为例,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能够利用地震横波与纵波、电磁波与地震波的“秒级”时间差,通过手机、电视及电子设备向当地居民发出地震预警。虽然是几秒至十几秒的时间,居民就可以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及时跑到房外去,寻找比较坚固的地方躲避,电梯及时平层,油气阀门及时关闭、高速运行的列车可以提前制动等等,减少或避免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在应急处置和救援阶段,应急科普作用更为显著。依靠应急知识储备,公众可以实施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救援队员及时有效逃生,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恢复与重建阶段,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配合政府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住房的设防水平、抗震抗洪能力和承灾能力,特别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应急科普教育水平。
总之,我认为应急科普工作应当贯穿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问:在提升应急科普能力的过程中,各社会主体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闪淳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我觉得,搞好社会治理,社会协同很重要,社会协同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公民、媒体等等。要动员全社会各方的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来共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目前,我们特别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化的作用,提升应急科普能力,把这些知识、文化、技能传播给大众。再就是我们每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主动学习、掌握、运用应急科普知识,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问:应急科普如何在应急管理体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您有哪些对策建议?
闪淳昌: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特别要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我们应当重心下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同时,在应急科普的方式方法上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到新颖引人、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应急科普不能都是说教式的,要趣味性和沉浸式,要突出体验(实物、模型、虚拟场景等),公众特别是孩子们需要亲身体验,演练互动,所以,建议多建设一些这样的应急科普基地或应急体验馆。
问:科普智库对提升应急科普能力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在推动应急科普能力提升过程中有何具体举措?
闪淳昌:科普智库在提升应急科普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是落实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支撑与保障。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科普智库应持续深化对应急科普内容、手段、理念等的研究探索,推动智库平台与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科普平台的协同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科普智库应将人才资源优势向应急科普人才队伍转化,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当自觉承担科普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在推动应急科普能力提升过程中,我们科技工作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为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素质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