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乌克兰局势升级,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经济体通胀加剧等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WEO)中再次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8个百分点至3.6%,并全面调降了各大主要经济体今年的增速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若美国通胀压力持续高企,通胀预期开始偏离央行设定的2%目标,美联储将不得不在未来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
美国劳工部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再度刷新逾40年峰值。今年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2%,同比增长8.5%,后者为1981年12月以来的新高。
这一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将于5月加息50个基点的预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年底前联邦基金利率升至2.5%-2.75%的概率高达86.6%。
古兰沙解释称,早在乌克兰局势升温以前,美国通胀压力已从能源和食品价格蔓延至更广泛的领域。乌克兰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胀压力,使得美联储加息周期变得更为紧迫和必要。他提醒,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检视价格上涨周期如何影响薪资水平和通胀预期,及是否可能引发工资-价格螺旋等。
他评价称:“美联储采取的措施是恰当的。”
上一次,美国遭遇如此“高水平”通胀还要追溯至40多年前。因此,不少研究将此与上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及其导致的经济衰退时期相提并论。
1964年,美国CPI同比涨幅仅略高于1%,且在此前6年时间里均稳定于此范畴附近。此后,海湾危机等一系列因素推动通胀震荡走高,至1980年3月已飙升至14.59%的峰值。
为应对飙涨的通胀,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祭出加息重拳,联邦基金利率自1979年的均值11.2%,大幅上调至1981年6月的20%。当然,美国经济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两度陷入衰退。1980年第二季度,GDP甚至萎缩达8.0%。失业率自1979年5月的5.6%一路飙升,至1982年11月达到峰值10.8%。
不过,古兰沙认为,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当前的实际原油价格,经济对原油的依赖度,工资与通胀的关联度和央行的信誉度等四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