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环境史:从过去走来,指导未来生活方式

时间:2022-05-05 13:44:23 | 来源:第一财经

当代人比祖辈更在意人居环境,因此,环境史在近几十年中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热门学科。近年中文世界出版的环境史书籍越来越多,学术大师为大众写的通识性读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美国环境史学者唐纳德·休斯的《什么是环境史?》近日由光启书局推出,这本书遵循古往今来的时间顺序,介绍了环境史的兴起、传播及全球化的历程。

大师的遗产

休斯是环境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杰出历史学教授、美国环境史学会刊物《环境史》的编辑,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的创始会员。他的著《世界环境史:人类在地球生命中的角色转变》2014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中文版,从地球环境变化主题更迭的视角,用关键词和案例介绍的形式,简要回顾了环境史所覆盖的主要问题。

《什么是环境史?》中译本首版是在2008年,我国著名环境史学者梅雪芹教授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学的实践丛书”提供了中译本。

当时,国内学界的环境史研究迎来一个走向公众的小高潮,《瘟疫与人》《哥伦布大交换》《大象的退却》等一系列从环境史视角来重新理解世界史,以及用小的主题来研究中国环境史的著作,纷纷引发话题。

2016年,休斯修订了《什么是环境史?》,对书中很多涉及当代问题的内容作了更新。3年后,他以87岁高龄去世,本书成为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笔遗产已经惠及全球和中国的众多研究者、学生和环境史爱好者,很好地完成了“为了解这一学科已完成的重要工作立一块指向牌”这一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侯深教授认为,休斯既走出了“历史只关乎人类事务”的窠臼,更打破了环境史研究的国族边界,“他对环境史的学理探讨建立在他漫长学术生涯中对不同时间与地理空间的实证研究之上”。打通时间与空间的环境史研究,对人的眼界与脚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延续脉络

在“瘟疫蔓延时期”,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不同于以往。流浪猫、狗、鸽子占据空荡荡的城市道路和广场,居家足不出户的人们眺望着窗外的树木花朵,计划解除管控之后要去郊野旅行。

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环境问题是污染及其引发的灾害,以及对自然灾害加剧进行反思时涉及的地球环境宏观变化。从水俣病、核泄漏到厄尔尼诺现象,从《寂静的春天》、冰川消融到食品安全,普通公众与环境问题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思考环境问题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终于成为一个日常议题的时候,环境史的作用便强烈显现。人们需要了解古往今来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未来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环境恶化。

休斯指出,环境史是一门通过研究不同时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来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历史。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观察环境、体会生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

从生产力提升、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周遭的一切不仅可以观看,是支撑我们生活的资源,也是限定我们幸福感的一种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代中国对环境重要性的重视,体现为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表述。

尽管我们未必时时明白“碳达峰”“碳中和”之类概念具体指什么,垃圾分类等生活实践却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人们把每天行走的步数转化为手机程序中的碳能量球,积攒到一定量,就可以委托环境公益机构在荒漠地区种下一棵防风固沙的树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史在美国兴起,源于学界对过往大规模开发行为及其影响的反思。随着研究力量的聚集和人们对问题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地方、区域和国别环境史”兴起,诸如“城市环境史”“中世纪环境史”“能源利用的环境史”等主题吸引越来越多学者和公众的关注。这种延伸体现出环境的价值被更深度地挖掘,更多地方的人们开始对本地以前发生过的环境事件感兴趣,想要以史为鉴,让以后的生活更符合健康的环境伦理。

休斯还为读者们推荐了一系列按图索骥的方法,包括著名环境史学者威廉·克罗农、伊恩·西蒙斯等人的著作,以及很多他在毕生调查研究过程中拍下的资料图片。“熟悉某一地区的现存物种,是讨论那里生态历史运行的先决条件”,他主张要真正感受一地的环境才能研究好那里的环境史。他的足迹涉及了各大洲,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更大的视野

休斯认为:“随着探险家、商人和移民带来的生物大交换,全球环境变化在近代早期加速。20世纪和21世纪之初,环境问题日益呈现为世界性问题。”因此研究世界环境史更能解决“命运共同体”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回顾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等一系列当代世界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之后,休斯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涉及多个国家和多重的历史事件。比如,全球热带雨林等森林的砍伐与保护,燃料的发展、排放和《京都议定书》等“温室”问题,洋流、季风和世界范围的气候变迁,帝国主义在历史上对环境和环境研究产生的影响,等等。

美国对其殖民地环境及资源的影响也逐渐被揭开面纱,拉丁美洲、夏威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非洲部分国家、太平洋岛屿等地都曾因为美国的掠夺开发而产生后果,生态系统出现失衡,村民和森林居民的生活环境遭受侵蚀。开发引发的生态灾难令人触目惊心,值得后世反思。

休斯还提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议题还将出现在环境史的视野中,例如人口增长、决策范围、能源与资源、环境灾难、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进化与生物技术、大洋与大海等。这些议题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各国各地区都需要从环境史研究案例中汲取经验,避免走老路,让破坏环境等问题重复出现。

一种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什么是环境史?》这本指南式读物对中国的环境史研究有何启发?本书译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指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历史积淀深厚、文献丰富,很多学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史、灾害史、历史地理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

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环境史这个概念才正式被引入国内。翻译过《沙乡年鉴》《尘暴》的青岛大学教授侯文蕙率先涉猎这个领域。各学科的学者纷纷关注,使环境史逐渐成为热门,2006年被列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梅雪芹教授也是从英国史研究切入环境史领域的。

在现实问题的召唤下,建基于过去研究打下的基础,梅雪芹认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目前的发展势头较好。2018年,中国环境科学协会设立了中国环境史专业委员会,整合了中国史、世界史以及历史学科以外其他专业的研究者们的力量。很多高校也设立了环境史研究机构,涌现出一批年轻学者,他们的文章和书籍已经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了解环境史的重要资料。

梅雪芹在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的讲座“诺亚方舟的船票:为什么读环境史”中,向读者们介绍了最近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出现的很多新热点,海洋、城市、移民、军事等都有所涉及,对黄河、长江和历史上的动物等问题的研究也比较活跃。

通过这些比较新的问题和视角,梅雪芹指出,休斯的研究和著作提醒我们,环境史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历史知识体系。环境史有三大主题:自然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观念的变化。新的名词术语和史实,能够建构一个新的历史世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很有帮助。

《什么是环境史?(修订版)》

[美]J.唐纳德·休斯 著

光启书局2022年2月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