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毫升血甚至一滴血的检测,可做到对重大疾病、慢病的发生发展做出更早预警。”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表示,健康中国行动中要求“关口前移”,血液系统有独特的特点,在机体中与各个器官、系统交互作用,对健康状况有“镜像效应”,对血液系统相关生态的研究将助力疾病诊疗、健康维护的“关口前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医学正在经历以疾病为原点向以健康为原点的现代转型,包括血液学领域在内的医学界正在践行“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的健康理念,解决我国健康事业中的重大问题。
当前重大疾病防治仍无法摆脱“一经发现多为中晚期”的现状,相关研究表明疾病发生可追溯至亚健康状态。如何系统认识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应加强血液生态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发现有效的鉴别方案,掌握更多简便有效的“预警”手段和策略,找到健康难题突破口。
血液生态立足学科基础研究突破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50%以上的肿瘤原创研究来自血液。”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陈国强表示,医学对于血液系统的研究仍有很多未知,如造血干细胞数量到底有多少,较少的造血干细胞又是如何做到每天产生大量红细胞等问题仍没有明确说法。
“血液系统中,细胞种类多、交互作用复杂,需要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程涛说,全新的生物技术,如单细胞组学技术、外泌体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都是研究血液生态重要的抓手。
借助先进技术,血液生态逐步实现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国际上率先启动人血细胞分子图谱计划,通过单细胞层面的多组学技术,为各类血细胞绘制更为精细化的图谱。”程涛介绍,在此基础上,相关重大疾病的血液生态剖析和机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医学基础研究,既为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提供基础和方向,也是疾病诊断和预防手段发展的基石。” 陈国强指出,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都源自血液领域的基础研究,血液学科应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排头兵”,助力我国在诊断和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实现自立自强。
关口前移,地贫病的预防实践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血液生态研究的落地,给出了地贫症预防的生动实践。在广西,2019年新出生的地中海贫血重症患儿只有8例,而2010年前每年的新生儿中有五六千名重症患儿。在筛查和诊断方面,相较于昂贵的基因检测等手段,广西乡镇卫生院用珠蛋白纸上电泳方法筛查地中海贫血基因,只需要几元钱。这为“关口前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广西模式”为例详细介绍了我国地中海贫血防治体系的建设历程和具体策略。在广西,县医院会用基因诊断办法进一步筛查,每个地市都设立了诊断中心对筛查缺陷的患者进行复核、诊断,有疑难的让自治区地贫诊断中心进行复核、诊断。这样的多级防治体系,使得近年来我国地贫症患者的出生明显减少。
程涛指出,血液生态研究内涵广泛,包括从造血干细胞的来龙去脉到和恶性疾病发生、演变规律的研究,扎实推进血液生态领域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的治疗方案提示进一步的优化方向,还将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防治奠定坚实基础。